|
|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代表园地>>人大文苑
|
古韵高岩 |
【浏览人次: 发布日期:2022-07-07 字体:
大
中
小
】
|
一场夏雨过后,走进高岩村,村民或农忙,或闲聊,或静坐,毫无嘈杂喧闹声。土房顶上的喜鹊、画眉,顾盼生辉,时不时亮开嗓子和唱;田间的栀子花芳香四溢,引得蝴蝶、蜜蜂上下翻飞起舞,天籁地籁合一,足以展现这个村落的景致。
点军高岩村,以多子桥而得名。多子桥是一座历史古桥。相传陈友谅兵败之后,一路退避到此筑寨休整,眼见手下兵寡将单,命人修一石桥,取名为多子桥,以佑往来过桥者增人添口、人丁兴旺。从此,平民布衣、官贤乡绅过桥许愿者,生龙降凤,十分灵验,一传十、十传百,多子桥的名声不胫而走。
高岩村处于群山怀抱之中,悠长的高岩溪从村中洞穿而过,可谓藏风得水。高岩村因不仅拥有江南水乡之秀美风光,高雅脱俗,而且还蕴含着自身别具特色的历史韵味,村居百年老屋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着明、清年代的建筑风格,其庭院格局、建筑特色以及建筑砖木雕饰,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。全村留存数百年以上的明、清建筑30处,被住建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如今,多子桥横卧于溪水之上,静静的;多子寨耸拔于山麓之下,猎猎的,沉载着悠悠历史的厚重,诉说着绵绵不绝的人间烟火,故事是那么的陈旧又温暖。
一个人走在用石头堆砌而成的道路,以一种沉稳的姿容,心中会莫名地高兴却又怀着一份少有的惊悸。错落有致的老屋间,偶而走出一只花猫、一只黑狗或者是一只山鼬,它们闪着精灵的眼神,就在一眨眼功夫,由陌生到亲近,神态显得恬然起来,跟随身后左右,或远或近,或快或慢,沿着曲曲折折、长满苔藓的小路走走停停。古村宅院布置深浅相宜,古朴典雅,传统工艺的木雕十分精巧,结合当地明、清时期特色的石匠手工艺术,显得古朴而祥和。漫步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岸、古朴的石路、杂草和野花随风摇曳,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。这里各具特色的农家小院,风雨剥蚀的石阶小巷,饱经沧桑的参天古树,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,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,构成一幅幅和谐宁静的画面,让人流连忘返。用指尖触摸石板堆砌的斑驳墙体,抬头古树参天,脚下就是一泓碧水,潺潺流动……这就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田园画卷,让人如痴如醉。参天大树下掩映着一栋栋石屋,石屋很苍老,每一块石头,见证着村子繁荣与幸福。我喜欢这样温润如玉的村落,喜欢这种不被打扰的安静,喜欢它与世无争的安详。
路在脚下延伸,当左脚放在右脚的前面,右脚放在左脚前面,耳朵聆听着“啪嗒、啪嗒”的脚步声从往事中打捞起来的记忆,犹如远山吹来的夏风,丝丝缕缕,沁心入肺,生出一汪潮湿。踏上这条悠长的村巷,内心的浮躁被滤掉,只剩下宁静。随手推开一扇古朴木门,伴着“吱呀、吱呀”声音,来到一家乌石砌成的院子,每间屋子都透着生活气息。小院虽小,却显得很温馨。又走进一家一进两套院,这家院子大些,房屋略多些,那高大葱郁的桂花树、粗壮的皂角树记载着当年这家人的红火与平安。
村内的曲径、石阶、石墙、石磨、石碾、石井等原始设施,让整个村蕴含着浓厚的古朴厚重、韵味十足。恍然间进入一座一进七套院,门口的一对石狮双目威严,门墙用齐整的石块垒砌,厚木板做门。整个墙体用的是经人工打磨、齐整规则的青石条垒砌,每个院子都有石楼、垛口、望窗,这是村内最大的一处院落。据村里老人们讲,这所老宅的主人原是清初的一个举人,人俊德高,诗文隽雅,家风尚廉,三代皆有人为官。如今,虽不见诗文遗迹,但我猜测是举人的内敛气质使然,不张不扬,内秀外慧,用朴实坚贞的石头,在荒野深山中抒写不朽的生存史诗,虽历经几百年岁月的打磨,这些石板、石臼、石碾轮廓越发地光亮、清晰、硬朗。
“早在上个世纪70、80年代的时候,高岩村是出了名的穷村”。村支书记说。“村民见识少,思想都比较落后僵化,生产积极性不高,田里长不出什么东西,一年到头吃不饱穿不热乎,后来实行联产承包制,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。”近些年来,政府加强生态保护,采取过硬措施,投入资金、技术对历史悠久的古民居及时进行抢救修缮,一批古建筑按照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进行修缮。这不仅保住了浓厚的文化底蕴,而且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。
“要想快富,靠火车头。”村支书老陈深有感触地说。“高岩村老百姓翻了身,除了靠国家的好政策外,离不开村里的几任书记,他们都扎根乡土,敢闯敢干,不仅自己先富起来,还不忘带领大家共同致富。现在村里有办厂的、搞加工运输的,还有办农家乐的、搞民宿的,如今又搞起网上直销的,生财的门路是越来越多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,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次,旅游经济收入300万元以上,村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,不用离家外出打工坐在家门口就能捞‘票子’,这是祖辈子做梦都没想到的事”。
时近傍晚,夜色渐浓,俯瞰古朴的村寨,远眺起伏的群山,独自站在寨子木楼的望台,外面又是另一番景色。群山逶逦,婆娑的树枝在风中摇曳,空气中带着淡淡的青草香。晚霞烧得火焰一般鲜红,一群归栏的牛羊裹着暮色缓缓移动,农舍炊烟袅袅,好一幅古色古香的乡陌油画。(供稿人:赵启喜) |
|
|
|